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精选 > 正文

读《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所思所感⑰ | 以真才实学服务人民,以创新创造贡献国家

【来源: | 发布日期:2022-08-15 】

25篇采访实录

展开了一幅幅横跨世纪的美丽画卷

30余载光辉岁月

记录着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感人故事

为不断推动我校学生会(研究生会)组织改革向纵深发展,深刻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珍惜韶华、奋发有为,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的殷切寄语,充分理解学生会始终牢记全心全意服务同学的初心宗旨,2021年9月以来,校院两级学生会(研究生会)工作人员认真学习研读《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悟思想、谈体会、话未来,大家纷纷表示,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浓情嘱托,在不断学习中感悟思想伟力,从光辉历程中汲取奋进力量,以昂扬姿态阔步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接下来,小东灵将陆续分享大家的读书心得,今天,让我们品味孙茗科、王冬冬2位同学的所思所感。

个人简介

孙茗科,奥林学院2021级生物技术2班本科生。

曾几何时,踏入大学校园是我不停脚步追逐的梦想,我也一直为之奋斗,如今梦已成真,在享受大学丰富多彩生活的同时,我也清醒的认识到,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我们肩上担负的责任更加重大,祖国的繁荣富强,民族的伟大复兴,人民的幸福生活更需要我们青年一代去拼搏去奋斗。

上大学后,《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这本书深深的吸引着我,全书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厦门、宁德、福州、浙江、上海以及到中央工作以来各个时期与大学生交往的实录,总书记用睿智、幽默、亲切的话语教导我们大学生如何学习、工作、做人、做事。通过对全书的深入阅读学习,使我如身临其境般的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青年一代亲切的关怀和热切的期望,从总书记与大学生朋友们的生动故事中更使我汲取了政治营养,凝聚了前进力量,激发了奋斗精神。

坚定理想 报效祖国

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党育青年成长,青年跟党前进,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不懈奋斗。我们这一代是幸福的,生活在和平年代,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洗礼,没有体会过饥寒交迫、食不果腹的日子,但是忆苦才能思甜,回想过去,我们的祖国满目疮痍,人民生活水深火热,是我们党领导先辈们用鲜血换回了如今的平安幸福生活。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更应该延续英雄先辈们的坚定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情怀,丹心向党,听党话,跟党走,以报效祖国为己任,投身于祖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洪流之中。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吃苦在先 锤炼意志

1990年9月,身残志坚的黄道亮第三次参加高考,虽然高考成绩达标,但由于身体原因,前两次高考未被录取。时任福州市委书记兼任闽江职业大学校长的习近平得知后,破格录取了黄道亮,使他成为福建省第一位无双臂大学生。书中的这件事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吃苦耐劳原本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随着祖国的繁荣发展,经济的快速腾飞,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在物质需求方面得到极大满足,大学生没吃过什么苦便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这会直接导致学生精神空虚、意志薄弱问题的形成。宝剑锋从磨砺出,这要求我们无论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都不能只顾贪图享乐,反而要敢于直面困境,主动在艰难困苦中、在逆境中磨练意志品质,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从而勇往直前,勇攀高峰。

努力学习 不断创新

2016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期间,专程来到南昌大学国家硅基LE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看望师生。总书记指出:“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我国发展必须依靠创新。掌握核心技术的过程很艰难,但这条道路必须走”。坚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是必须的。我认为创新与核心技术的基础是过硬的专业知识,没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便没有核心技术与创新工作。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在校首要任务还应该是脚踏实地学好专业文化知识,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夯实基础后,再以敢为人先的勇气、革故鼎新的锐气,大胆创新,勇于突破,为祖国科技发展贡献力量。

《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更是为我大学学习、生活指明了方向。时光荏苒,大学四年很短暂,所以我会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加倍努力在学习中汲取知识,在辛勤中获得提升,在实践中收获成长,努力成为一名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优秀大学生。

个人简介

王冬冬,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电子信息专业硕士研究生。

厚植理想 奋进拼搏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在学知识、长本领的问题上“下一番心无旁骛、静谧自怡的功夫”“克服浮躁之气,静下来多读经典,多知其所以然”。我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导,争做与祖国同步、与时代共鸣的六有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我们要与国追梦、厚植理想,不畏将来、不负现在,要勇担使命、知行合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严于律己 因地制宜

当我读了本书后,深刻感受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诲,“不要认为学校中学到的知识是高超、万能的,只有到社会中与群众打成一片、扭到一起后,产生了社会责任感,才能获得真知灼见”,因此我们在做任何事情之前切忌教条主义,要因地制宜,事前做好充足的调研。我们要将看似繁琐的工作放到组织凝聚青年、服务联系青年的大局中看,这些可能做、可以做的小事,就是用自己的力量,为当代青年做一份贡献。

扎根基层 助力扶贫

作为一名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我怀着崇高的理想踏上了贵州支教的旅途,“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只有真正下到基层,才能亲身感受乡村的深刻变化。在支教的一年中,我对中国贫困地区的现状有了深刻的认识,我深刻的认识到了中国西部地区扶贫的重要性。在这一年中,我积极帮助服务地进行扶贫工作,帮助支教学校建立疫情防控平台,以及为“爱心伞”项目筹款等工作,这一年我切实体悟到脱贫攻坚一线工作人员的艰辛。当今青年一代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包围中生活学习,他们有的奔赴抗疫一线,有的参与志愿服务帮助周围有需要的人,有的创作文艺作品讴歌抗疫故事,成为疫情防控的活跃力量。对更多大学生来说,宅校或居家既是特定阶段抗击疫情的必要手段,也是开展阅读活动丰富自我的良好机遇。虽然我支教生活已经结束,但还仍会为祖国的扶贫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