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精选 > 正文

林听·学习二十大特辑④ | 他们用青春和汗水,书写了属于塞罕坝的绿色奇迹

【来源: | 发布日期:2022-12-07 】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在东林70年的历史进程中,一代又一代东林青年,在党的领导下,以理想者、担当者、吃苦者、奋斗者的姿态,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与东林同进步共成长!为在东林校园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热潮,不断激发青年学生爱党爱国、爱校荣校的真挚情怀,小东灵将陆续推出“林听·学习二十大特辑”,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我校塞罕坝建设者们的故事。

人物简介

东林毕业生李兴源(中间老者)一家在塞罕坝

主楼见证着东北林业大学70年的风雨征程,也见证了塞罕坝由莽莽荒漠变成浩瀚林海的人间奇迹。1962年,47名林学系毕业生从主楼出发,踏上了为国造林的漫漫征途,在369人组成的塞罕坝机械林场建造团队中,只有我校的47人是真正学林的本科毕业生,他们被分散安排到育苗、抚育、运输等各个技术岗位,用专业知识保障了塞罕坝高海拔地区育种育苗的顺利施行,用艰苦奋斗的东林精神标注了无私奉献的塞罕坝精神,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替河山装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的青春誓言。

林场树屏障 沙地赋新绿

塞罕坝是一个蒙汉混合语,意为美丽的高岭,坐落在全国著名旅游城市河北省承德市最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相连,总面积近一千平方公里。

在三百多年以前,塞罕坝及周边地区也是草木葳蕤,獐狍野鹿出没之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有专家形象地说“如果这个沙源阻挡不住,就相当于站在屋顶上向院子里扬沙子”。1961年,为了破解风沙南侵的难题,时任林业部国营林场管理总局副局长刘琨和专家们反复论证,认为在塞罕坝上种树,可以竖起一道绿色的屏障,阻挡风沙的南侵。经过一年的规划设计,1962年,塞罕坝机械林场正式成立。时任承德地区专署林业局长的刘文仕受命担任第一任场长。他上任之前就明确了机械林场的四个任务:人工栽种林木,建立京津绿色屏障;培养、储备优秀林业系统技术骨干和专门性管理人才;开创并总结创办机械化林场的经验,以供全国推广;培育中小径级用材,支撑国民经济发展需求。

在塞罕坝坚守一辈子的李信(左一)与同学在学校主楼前合影

青春铸林海 万载垂清风

祖国的需要就是东林学子奋斗的目标,当国家的呼唤传到了东林,学生们沸腾了。1962年,47名东林毕业生从这里出发陆续奔向塞罕坝,与白城机械化林业学校、承德农业专科学校、国家林业局和承德当地抽调的技术人员加上坝上原有的职工,共计369人组建成了塞罕坝机械林场的最初班底,这些人中,只有东林的47人是真正学林的本科毕业生。东林时任院长刘成栋鼓励学生们为了祖国的需要贡献自己的青春,让大家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火热建设中。刘院长在典礼上的致辞,奠定了47位塞罕坝东林人的生命底色。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书写了属于塞罕坝的绿色奇迹,用艰苦奋斗的东林精神标注了无私奉献的塞罕坝精神。他们有的一生扎根在这里,守护着这里的一草一木;他们有的被分散安排到育苗、抚育、运输等各个技术岗位,为生态文明贡献着绵薄之力,为塞罕坝的建设立下无法磨灭的功劳。

1962年东北林学院第十三届毕业生合影留念

高志局四海 绿色谱新篇

如今的塞罕坝,每年为京津地区输送净水1.37亿立方米、释放氧气55万吨,成为守卫京津的重要生态屏障。机械林场副场长张向忠骄傲地指着电脑屏幕说“看,这就是塞罕坝,四季有不同的美景。”2021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承德市考察,首先考察了位于河北省最北部的塞罕坝机械林场,总书记强调“塞罕坝林场建设史是一部可歌可泣的艰苦奋斗史,你们用实际行动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这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示范意义。抓生态文明建设,既要靠物质,也要靠精神。要传承好塞罕坝精神,深刻理解和落实生态文明理念,再接再厉、二次创业,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再建功立业”。

岂曰无碑,山河为证;岂曰无声,林海即名!一代代塞罕坝人躬耕不息、接力不止,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书写了不朽的绿色传奇。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作为新时代东林学子,我们应始终秉持“替河山装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的壮阔誓言,坚定不渝继承和发扬塞罕坝精神,矢志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扎根奋斗,勇毅前行,在美丽中国建设的不懈奋斗中贡献东林智慧和力量。

东林毕业生吕秉臣在塞罕坝(前排右二)

朗读者简介

杨嘉康,交通学院2020级本科生,校园广播台台长兼播音部部长、青年讲师团成员、校园十佳主持人。曾主播东林广播军事瞭望节目,主持校园网络文化节。